【太魯閣青年-旅北專題】 也許部落欠缺的是機會

文 / 李奕萱

大家都說是部落,但其實我和爸爸比較常說見晴「村」,可是部落比較好懂,換個詞來講這篇好了。


      【我其實是幸運的孩子】

這幾年人們開始反思,過於現代會造成的後果,電影喜歡以世界末日、大自然反撲為題材,而新聞也不斷播放關於食物的問題。隨著這些問題此起彼落,復古、歸真似乎慢慢浮上檯面,相關的活動也應運而生,卻讓我想起我其實是幸運的孩子,儘管大部分時間是在都市長大,仍然擁有非常純樸自然的童年。這樣的記憶湧現後,加上部落友人的指引,突然間讓我非常想了解自己血液裡部落的文化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【我們決定做太魯閣族傳統的竹筒飯和香蕉飯


因為紀錄片作業的關係,主動請求爸爸帶我回花蓮,為了讓畫面更豐富,我們決定做太魯閣族傳統的竹筒飯和香蕉飯,晚餐則是我們一直以來都會做的「烤肉」。原住民的食材大部分都是野生的不然就是自己種的、自己養的,總之就是就地取材,以新鮮大自然為主,以前不以為意,現在才發現有了更好聽的說法「養生」。


圖1/剛蒸出來的香蕉飯




2/邊烤肉邊聽著長輩們說故事



其實我自己也快兩年沒踏入部落,我和我的同學們一樣有些興奮緊張,唯一不一樣的是我對這個地方有很多記憶,因為太少回來的緣故,我跟很多親戚都很不熟,他們甚至分不出來我跟我妹長怎樣,這次除了自己也帶了整個紀錄片的工作小組,讓我驚訝的是,大家看到我和我的同學帶著攝影機,不但沒有排斥反而熱情的招待,讓我覺得「這是我以前來的地方和認識的人嗎」,見識到一群很熱情很開心的人們。




姑姑、大伯母都使出看家本領,做出自己覺得滿意的菜餚,還教我們怎麼做香蕉飯(部落的女生比較會做),帶我們一起唱歌、喝酒,說了很多以前的故事,爺爺還秀了他的日語。看著他們認真的模樣,我總覺得部落欠缺的是機會,只要有一點契機、一點靈感,並且有人領導著他們發揚自己的不管是食物還是文化,相信會更廣為人知他們美好的一面,將只會喝酒、鬧事的刻板印象切除。

  

圖3/即將入胃的菜餚們 最右邊的是抓來的蝸牛帶殼直接炒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從哪裡來、從哪裡走

撇除紀錄片作業不說,雖然讓爸爸很累,我們也都很累,把在地的蚊子餵得很飽還舟車勞頓,但於我個人而言,是個跟他們更親近的一次體驗。紀錄片老師亞維問過我畢業後會想回花蓮嗎?我直接回答不會,現在的我還有豪氣跟一點任性的認為年輕的時候應該要到處闖一闖,不過也許當我780歲的時候,會想回到那個地方養老,從哪裡來、從哪裡走。


圖4/我的爺爺 寶刀未老 削的竹筒比我爸削的還漂亮









關於李奕萱:我是李奕萱,今年21,就讀政治大學傳播學程,爸爸是太魯閣族,媽媽是平地人,從小在桃園長大,是個都市的原住民,曾經我非常討厭回部落,認為是個無聊、髒亂、只會喝酒鬧事的地方,慢慢長大,我開始想了解自己血液裡的故事,靠近的了解他們,才發現原住民是一群很有才華的人們,只是缺少一個讓他們展現的舞台。



留言

熱門文章